近年来,牙膏市场的一些乱象引发公众关注。有的商家将牙齿脱敏剂等“械”字号产品包装成牙膏售卖,宣传其可以治疗各类口腔疾病,误导消费者,不仅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损害,也给消费者健康安全带来隐患。消费者需注意,牙齿脱敏剂不是抗敏感牙膏,选购牙膏时要认真查看产品标签,购买适合自己的牙膏产品;如需使用牙齿脱敏剂等“械”字号产品治疗口腔问题,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牙齿脱敏剂不是抗敏感牙膏 牙齿脱敏剂和抗敏感牙膏是两类产品。前者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,通过封闭牙本质小管、抑制牙髓神经敏感性、再矿化牙釉质减少外界刺激造成的牙齿敏感疼痛,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;后者作用原理与前者类似,但参照化妆品管理,消费者可以日常居家护理使用。从产品成分来看,牙齿脱敏剂的活性成分包括氟化钠、硝酸钾、磷硅酸钙、羟基磷灰石等,且通常浓度较高,具有刺激性;而抗敏感牙膏中的活性成分种类更多,用量较少,一般采用复配的组合方式,作用温和。 如果消费者把牙齿脱敏剂当作牙膏长期使用,可能会引发口腔微生态失衡,还可能掩盖一些口腔疾病症状,影响消费者健康安全。
成分刺激带来健康风险 牙齿脱敏剂中的活性成分浓度较高,有一定的刺激性,长期使用可能对口腔健康产生危害。例如,硝酸钾类牙齿脱敏剂短期使用,可以抑制神经传导,快速止痛,但长期使用可能干扰牙髓微循环,导致牙龈组织缺氧或局部麻木感;含氟类牙齿脱敏剂在高频率使用或误吞的情况下,可能导致出现氟斑牙或牙颈部染色。
导致口腔微生态失衡 部分牙齿脱敏剂含抗菌成分(如氯化锌),长期使用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平衡,导致真菌感染(如念珠菌)或耐药菌滋生;还有某些酸性牙齿脱敏剂可能会降低口腔pH值,削弱牙釉质再矿化能力,间接加剧牙齿敏感。
掩盖口腔问题 牙齿脱敏剂仅能缓解症状,无法解决龋齿、牙周炎或牙隐裂等问题。长期依赖牙齿脱敏剂,可能会掩盖一些口腔疾病症状,延误治疗,导致病情加重。
此外,牙齿脱敏剂也不是人人适用。儿童刷牙时吞咽风险高,误吞牙齿脱敏剂可能导致氟中毒或影响神经系统发育。孕妇长期使用牙齿脱敏剂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,使用前需要医生进行评估。牙周病患者也不宜使用牙齿脱敏剂,牙齿脱敏剂中的成分可能会渗透至牙周袋,刺激本就有炎症的组织,加重牙龈出血或萎缩。
这些所谓的“牙膏”也要警惕
除了牙齿脱敏剂,一些不法商家还将牙科分(洁)离剂、口腔防蛀膏等产品宣称为“医用牙膏”进行销售。这些产品不具备清洁牙齿、清新口气、维护口腔健康等牙膏的基本功能,长期使用也存在健康隐患。
根据功效选择适合自己的牙膏
牙膏的功效主要有防蛀、抗敏感、抑制牙菌斑、护龈、美白、清新口气、维护口腔菌群平衡等。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功效的牙膏产品。 |